前提
曾创办旅人网,被人称做“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曾说过一句话,“社交是人的刚需”。为什么社交是刚需呢?于大多数在社会上生存的人而言,总是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社交,这是一个社会人对于交流的基本需求。而会议活动就是将人聚集起来进行社交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如何充分在活动会议中表达自己
虽然社交是刚需,但真正在会议活动中,很多人参会时都会对社交有些许抵触。尤其参加一些专业的学术会议,此表现更为明显。
一些个体参会者之所以不太会社交,往往是因为他们太过专注在垂直领域能力的钻研。我们知道,想要在某一项领域有所研究与建树,必须全心全意、专注地去研究,这也就是很多技术大牛善于解决细节、逻辑问题,反而将社交这一属性给淡化了。
一旦社交就会变得束手束脚,这是因为社交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发散思维,要对整体局面有直觉的认知和把握。想象一下,若是带着聚焦思维来应对社交的话,会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带着小雷达接收会场周围信号的那些小伙伴,能够在聚会中游刃有余。
对于参加活动的新人来说,针对会议活动这个社交环境,往往是最让人不知所措地职业社交环境。如何能够优化社交场景来充分表现自己呢?
二、社交的目的
首先就要明确本场会议活动的社交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想的是要“认识人”或者为“混个脸熟”,这样的会议社交是没有意义地。
而是要更多地思考,为什么我想要认识这个人?是希望了解对方的研究么?是希望通过询问他/她对于领域前景发展地看法么?或是希望介绍自己请对方为自己推荐工作机会?或者以上皆是?对于内向参会者来说,会议社交中的每一分钟都是耗能的,故,一定要明确目的,才可以好刀用在刀刃上。
基于此,有以下几点建议让你事半功倍。
物料上:提前准备足够的个人名片、会议资料、会议主题以及与嘉宾有关的话题,这些充足的准备能够使你在会议上拥有十分的自信,并且面对询问者或交谈者时不至于慌神不知所措。
时间上:提前一点到达会议现场,可以与一些先到现场的演讲者或者重要人物交换名片,这个时候是最佳的交流时间,因为在正式活动开始以后,这些VIP的周围总是围着一圈人,早到主动地交往往往效果更佳哦。
问题上:爱提问不如会提问,我们参加的大部分活动上往往有不少乐于分享的人,结交新人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询问别人问题。如果你碰到的是好为人师的人,他们会因有分享机会而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碰到的是不会分享问题的人,他们依旧会因为你能提出他们不能回答地问题而对你另眼相看;如果在会议互动阶段你能提出好的问题,很多人会对你这个讲员以外的人印象深刻。
所以提前熟悉会议材料,准备好问题,这会让你的会议更加顺利。
很多参会小伙伴的社交策略是这样的,在会议讲座后一般都会有提问发言,新人参加会议时勇于发言既能够锻炼自己又可以吸引目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制,除非提问者的问题惊世骇俗,不然并不会为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最有效果的社交活动是什么呢?
1. 注意主动交往后座人物
前座人物虽然重要,但是往往有太多人去追求而让他们很难记住现场人物,而且他们往往讲好就走,难以成为会议期间加强交往的对象。而后座人物由于一般人很少主动结识他们,你主动与他们交往往往能得到他们很强的心理认同。注意,能积极参与这类交流活动的一般员工通常也是爱好学习而且很有潜力的业务骨干哦。
2. 在赞扬他人中促进了解
寻找到可以赞扬别人的点,比如他在一个著名公司工作、他曾经写过很有意思的文章、或者他现场有过很好的分享、甚至他今天的衣着非常讲究,在肯定他的时候了解他的工作内容与得意之处,往往让你有机会得到一个因为你让他满足了自豪感而产生对你的好感。
3. 会后及时跟进
你在活动中给别人留下了印象,或者别人给你留下了印象,在活动后24小时内用邮件或者短信的方法联系对方,提示对方某些记忆点,肯定对方给你留下印象的观点与现场表现,礼貌地建议以后保持联系。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邀请对方来公司看看,或者找个机会一起约个聚餐。一些重要有价值的关系,可以每一两个月内与对方联系下,当然可以采用与对方工作与背景相关的话题为由头联系起会更为自然。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待人真诚,不论做什么事,由内而外发挥自己的内在品质就好。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我们往往会有类似的体会,总会有一些人虽然沉默寡言,甚至为人羞涩,但是你交给他的事情总是能够高质量及时交付。在我们跟他交往的过程,会觉得对方很靠谱,愿意与他展开进一步的深入互动。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在由内而外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真诚的公式为:“真诚=善良+公平+忠诚”
抱着真诚的姿态去与人交往是社交的核心哦,不论交朋友还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彼此,在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理念,并以最基本的“忠诚”为原则去待人处事,那么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你都会是一位善良可爱惹人喜欢的人呦~
END
会议社交不是让你能够成为一个在各种场合左右逢源的社交达人,而是在会议活动中学习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社交去扩充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就像山本耀司所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很强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