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
2017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活动分享
2017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分享活动

活动嘉宾
  • 饶春明
    饶春明
    中检院生检所重组药物室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国家新药咨询委员,国家药品GMP认证检查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评审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干扰素与细胞因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学会生物制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研究与控制,参加和承担国家863项目等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关于生物技术产品质量研究的课题。部分研究成果作为国家标准编入了《中国药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务院政府津贴等;发表论文137篇,参编著作9部,获专利授权4项。   报告题目:新技术新方法在重组药物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 邓富刚
    邓富刚
    Proteinsimple中国分公司(ProteinSimple China),市场部经理。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Roche(罗氏诊断), Alere等多家公司担任研发经理,2014年加入ProteinSimple 中国分公 司,担任中国区市场部经理,负责ProteinSimple 产品在中国的技术推广。   报告题目:创新蛋白质分析技术应用于生物制药工艺开发
  • 薛彤
    薛彤
    四川科伦博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2013年7月加盟科伦,担任科伦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CEO等职务,负责生物药物的研发与生产,围绕科伦“创新驱动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以单抗药物为核心的创新生物药物产品线,建成覆盖药物发现、工艺开发与GMP生产的中美一体化的平台,在研20余项,已有多项成功申报临床。2009年-2013年,在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工作,针对临床急需、前沿靶点或技术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已有1项成功上市,6项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   报告题目: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
  • 严景华
    严景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岗位教授。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1989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1)病原与免疫相关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及药物作用的新靶标。(2)治疗性抗体筛选及免疫干预机制研究。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Pathogens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70多篇。   报告题目:新发再发传染病治疗性抗体筛选及作用机制
  • 霍艳
    霍艳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一般毒理室主任。拥有16年药物毒理学和安全评价研究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疫苗、抗体、细胞治疗产品等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报告题目: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要点
  • 胡赓熙
    胡赓熙
    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0年至199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中心从事科学研究;1996年受聘为中科院上海马普客座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第二小组组长,历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专家小组成员、中科院微观生物学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2002年至今任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十余项。   报告题目:花粉症的新型治疗“疫苗”开发和临床实验进展
  • 韦鹏翀
    韦鹏翀
    北京思睦瑞科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多年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经验。公司曾助力40余个预防用生物制品开展注册研究,其中包括多个创新型疫苗,Sabin-IPV,EV71,AC-Hib联合疫苗等疫苗已经实现上市销售,同时HPV、带状疱疹等新型疫苗也有序开展临床试验。   报告题目:新型疫苗临床试验方法研究
  • 李秀玲
    李秀玲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主要从事病毒性疫苗研发,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 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863”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制,获得两项新药证书。先后在国内外各级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获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最佳发明创新奖1项、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报告题目:手足口病联合疫苗研发策略
  • 李康
    李康
    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生物药首席总监。30年从事生物医学科研经历。其中17年在生物科技制药公司和大型跨国制药公司进行药物研发工作,包括在Tanox,辉瑞、冠科和百济等公司的工作经历。主要研究邻域包括癌症生物学、免疫学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   报告题目:肿瘤免疫抗体药的筛选方法和评判指标探讨
  • 李天成
    李天成
    日本厚生劳动省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主任研究官。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1989年在黑龙江中医学院微生物免疫系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在日本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主治医师。曾获世川医学奖学金并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从事丙肝病毒研究。   报告题目:新发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崔富强
    崔富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22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重点研究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免疫预防、高危人群免疫等。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十二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发病论文20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同行评议论文50多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专家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疫苗十年行动计划工作组成员。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联合国咨商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专委会专家,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价中心专家,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柳叶刀传染病学》中文版编委,《疫苗学》中文版编委、《中国疫苗和免疫》常务编委、《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   报告题目:疫苗上市后应用效果评价
  • 魏于全
    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治疗及肿瘤免疫学家。   报告题目:生物技术在抗衰老上的应用
  • 刘昌孝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   报告题目:监管科学的研究进展
  • 王涛
    王涛
    瑞士哈美顿博纳图斯股份公司上海代表处产品专家。应用化学硕士学位,三年医药行业工艺研发,五年精密仪器行业技术支持工作经验,负责在线细胞浓度检测设备的售前和售后技术支持,在线电极业务的市场技术支持。   报告题目:在线测量活细胞和总细胞密度
  • 王恒樑
    王恒樑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一直从事基因工程疫苗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科技部和盖茨基金联合颁发青年科学家奖,2016年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全军学科拔尖人才。主编译专著6部,在mBio、Mol Cell Proteomics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累计超过100(他引超400次)。兼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疫苗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议评审专家、《自然》合作杂志《npj Vaccine》编委等学术职务。   报告题目:多糖结合疫苗的生物合成
  • 桑国卫
    桑国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药理学专家。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报告题目:2018年专项创新药物与临床试验的设计及核查
  • 李秉珅
    李秉珅
    北京唯源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6年回国创办北京奥源和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开发了重组人GM-CSF减毒HSV-1载体肿瘤基因治疗药物项目(简称OrienX010),2016年OrienX010产品获CFDA颁发的II/III期临床试验批件。2010年入选北京市第四批 “海聚工程”;2011年入选中组部第六批“千人计划”。现为北京唯源立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报告题目:HSV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曾明
    曾明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肠道细菌疫苗室主任。国家药典委员、新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保健食品、化妆品评审专家;国家“十二五”863计划疫苗项目总体专家。从事胃肠道细菌疫苗的质量控制及相应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制备病原细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全程参与制定WHO伤寒Vi多糖结合疫苗技术指南。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在《Lancet》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译《蛋白质组学手册》和《肠杆菌科》。   报告题目:微生态制品的发展和质量控制
  • 邵宁生
    邵宁生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兼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RNA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生物制品质量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理科学进展”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小核酸生物学功能研究。课题组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 miRNA结构与功能研究;(2) 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研究与应用。   报告题目:适配体应用于药物研发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 彭育才
    彭育才
    珠海丽珠单抗高级副总经理。从事生物药研究和开发15年,擅长于单克隆抗体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开发、质量分析与控制、临床前研究、注册及临床研究等工作。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担任国家发改委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负责人,主导建立了国际水平的生物药研发平台和团队,并将数个生物技术类产品从实验室开发推向临床研究阶段。回国前在全球生物药研发生产领先企业百健(Biogen)公司任高级科学家和团队负责人,直接参与十多个生物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行业领先的国际国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发表演讲或主持会议,并参与工业标准的讨论和建立。   报告题目:如何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以有效证明生物相似性
  • 王军志
    王军志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首席专家。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主任。先后主持“863”、“重大新药创制”等16项国家级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6篇,其中包括Lancet、Nat Struct Mol Biol等SCI收录论文3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主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与质量控制》等3部专著;培养硕士博士36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 先后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和白求恩奖章;现任美国药典会生物制品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药典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总体专家组成员、生物药责任专家组副组长。   报告题目:待定
  • 郭中平
    郭中平
    国家药典委员会生物制品处处长。多年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工作,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具有实际的应用经验和深入的理解。2003年加入国家药典委员会,从事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相关技术工作,参与并组织完成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2010年版三部中文版、英文版的编制工作,国家生物制品标准提高相关工作;组织完成了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相关配套丛书的编写以及《中国药典》三部培训工作。承担并参与完成科技重大专项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报告题目:《中国药典》2020版生物技术药编制大纲规划
  • 汪萱怡
    汪萱怡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教授/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疫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和免疫分会委员。《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SCI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编委、《中国疫苗和免疫》常务编委。《PLoS Medicine》、《Vaccine》、《Bulleti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等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与传染病相关的流行病学与疫苗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一等奖。发表论文 100 余篇。   报告题目:诺如病毒与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与疫苗研制
  • 杨思达
    杨思达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科主任医师。从事小儿内科专业30年,专长于儿科急救。曾在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专修神经电生理诊断学,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BC省儿童医院专修小儿惊厥/癫痫,以及小儿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擅长儿科危重症急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小儿神经电生理的各项检查与诊断。2008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爆发期间作省市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重症病例救治,并获得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随后作为前卫生部手足口病救治医疗队主要专家成员,前后被派往山东省菏泽、聊城和广西省白色等多个地区协助和督导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手足口病高发地区作巡回专题讲座。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级医学专业杂志发表论著论文及综述30余篇,其中十篇为关于重症手足口病的专业论文,2篇SCI论著文章发表在国际杂志,1篇观点论文被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采纳。   报告题目:EV71相关手足口病危重症的临床表现  
  • 林鸿
    林鸿
    赛诺生(深圳)基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有近1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发育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研发试验经验,有20多年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质量鉴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工作经验,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计划、“火炬计划”、“863”等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过深圳市科技局颁发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建立“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国家标准主要制定者之一,在《遗传学报》、《发育与生殖生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多次负责迎接并通过国家总局GMP检查。   报告题目:腺病毒P53基因治疗药的临床应用
  • 杨莉
    杨莉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治疗分会委员。长期从事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工作,包括基因治疗药物、抗体类药物及疫苗等一类新药,注重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项目负责人已成功开展6个一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均已转让企业。围绕这些药物,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9篇。共申请45项国家发明专利(包括3项国际PCT专利),获得授权24项(包括1项美国专利授权);获得8项863与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项目资助。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1份。   报告题目:溶瘤病毒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 侯继锋
    侯继锋
    任职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血液制品室副主任。主持科室全面工作。国家新药审评咨询专家和国家GMP检查员。从事血液制品研究、质量控制和检定工作20多年。中检院血液制品室负责全国血液制品注册检验、监督抽样检验和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其本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重大新药专项课题、重大基础研究课题、科技攻关课题和重大仪器专项课题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题目:重组人血白蛋白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研究  
  • 俞磊
    俞磊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药学委员会会员, 上海医用材料专委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学会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美国犹他大学化学制药与制药系和生物工程系客座副教授。早期在上海第一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山医院心外科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并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医学免疫系获得博士学位,和UCSD基因治疗中心完成博士后训练。之后在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工程和药物制剂专业任研究型科研副教授。专注细胞免疫和基因治疗的科研、转化和产业化。 俞磊博士海内外拥有近100项专利,在中美创办和参与过多家企业创业和科研院校科研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及产业化管理经验,是一位兼具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创新与创业的综合型转化医学专家。从2015年起已经在临床多中心完成了超过180个CAR-T临床治疗血液肿瘤的病例,取得了惊喜的治疗效果。      报告题目:降低CART临床风险的技术和策略的探讨  
  • 余学军
    余学军
    华道(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报告题目:CAR-T细胞制品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
  • 梁成罡
    梁成罡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学药品检定所激素室副主任。国家GMP国际检查员,《药物分析》杂志编委,中国药科大学专硕导师。曾承担和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激素和酶类药物质量控制的学术论文50多篇。作为编委参与撰写论著1部。   报告题目:重组激素药物标准提高策略
  • 沈连忠
    沈连忠
    山东欣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GLP认证检查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学士、药物分析专业硕士。曾在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市药品检验所药理毒理室、中国药品食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等任职,从事药物非临床药理毒理研究工作二十八年,并在日本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秦野研究所进修GLP,现任职山东欣博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新疫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 谢良志
    谢良志
    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2008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曾担任美国默克(Merck)公司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组蛋白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研究;重大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新型重组蛋白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重组蛋白和基因工程抗体快速瞬时表达技术的研究;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和工艺放大研究等。   报告题目:待定
  • 沈琦
    沈琦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兼任SFDA药品GMP认证检查员、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输血协会理事和专家库成员、第四届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库成员等职。主要从事血液制品、重组产品和诊断试剂的质量分析、质量标准和二十余种国家标准品的研制、建立,并多次参加WHO有关凝血因子类国际标准品的协作标定,承担“863”有关重组凝血因子产品质量标准研究等国家课题。承担“艾滋病、乙肝、结核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质量评价技术与标准化研究”。建立的人血白蛋白快速检验方法为该品种快速打假奠定了基础。   报告题目:血液制品的发展
  • 叶强
    叶强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验所呼吸道细菌疫苗室副主任。1986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获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微生物免疫学专业医学硕士。从1991年起一直从事呼吸道细菌疫苗的质量控制及其研究工作。是我国细菌多糖结合疫苗实验室研制和质量标准建立的主要承担者,所建立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促进了我国相关疫苗的产业化和国际化。   题目:多价联合细菌多糖(结合)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的质量评价
  • 李永红
    李永红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重组药物室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与检定工作,其中曾先后参加担国家“十五”至“十二五”期间863高技术项目等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关于生物技术产品质量研究的课题,并在其中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担任基因治疗子课题负责人。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36篇,参加编写论著5部。   报告题目:基因治疗药物的质量研究
  • 徐苗
    徐苗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于结核病预防和诊断制品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工作,包括结核疫苗的免疫学、免疫毒理学和保护效果评价等研究;同时,针对我国结核病疫情特点,进行结核杆菌潜伏感染人群的筛选和免疫预防研究,目前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筛选用重组结核变态反应原和预防用疫苗均在临床研究中。主持863和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等。目前兼任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生物制品质量分会委员,科技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等,同时担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微生物与感染等杂志的编委。   报告题目:结核病免疫预防策略研究
  • 解红艳
    解红艳
     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应用及市场总监。曾在甘肃河西学院担任教师, 之后在浙江华东医药负责从事基因工程产品的下游纯化工作,负责的BMP-2项目。在下游纯化方面积了丰富的经验。于2000年加入安玛西亚(上海)有限公司,从事填料的生产及TCM项。2004年加入GEHealthcar, 负责全国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直到2009年转到市场部任工业产品大中华区市场经理,由于她出色的工作表现,于2013年转至产品部门,负责大中华区工业部的所有产品线。   报告题目:提高单抗下游生产效率的解决方案
  • 胡忠玉
    胡忠玉
    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乙肝疫苗、新型佐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较早开展乙肝疫苗细胞免疫应答研究;与中科院等单位联合完成了EV71、CA16、HAV病毒颗粒抗原结构,发现EV71疫苗抗原中存在空心和全病毒颗粒等不同状态的颗粒性抗原,而不同厂家产品两者构成比不同,而全病毒颗粒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好,为疫苗工艺的稳定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关键依据;分别获得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科技奖;发表文章50多篇。   报告题目:乙型肝炎疫苗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进展
  • 安文琪
    安文琪
    华兰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华兰生物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研发中心管理及新型疫苗、重组蛋白等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重大专项、863计划、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等十余项,获发明专利5项。   报告题目:H7N9流感疫苗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探讨
  • 高凯
    高凯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单克隆抗体产品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审核查验中心国际GMP检查员,药品审评中心生物药学专家。在食药总局国家质控实验室工作二十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药学会-“青年生物奖”、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青年学者奖”、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前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基本药物与健康产品司(HIS/EMP/RHT/TSN)技术标准与法规处“科学家/技术官员”。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WHO抗体生物类似药评价指南、疫苗冷链漂移稳定性评价指南的起草制定,协调督导WHO国际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标准物质的研发。   报告题目:世卫抗体生物类似药评价指南:监管趋同的助力
  • 刘大卫
    刘大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疫苗和免疫》常务副总编辑。毕业于中南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 1989 -2005年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免疫规划工作;1997 -1998年获WHO奖学金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修;2001-2002年获AUSAID奖学金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获国际公共卫生硕士学位;2005年7月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工作,任免疫服务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室主任,负责AEFI监测处理、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评价等工作;2015年9月任《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常务副总编辑;现为中华医学会全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CIOMS疫苗安全工作组成员、WHO全球疫苗安全性网络组成员。   报告题目:中国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 林东昕
    林东昕
    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家。   报告题目:待定
  • 王佑春
    王佑春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历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细胞室主任,副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标准专家委员会。先后主持3项国际课题, 12项国家"863"、重大专项、科技攻关以及支撑计划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共青团中央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质量保证》专著1部。   报告题目:HPV疫苗研究现状和检测方法与标准物质研究
  • 马洁
    马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心实验室主任/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是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生药组专家。担任北京免疫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肿瘤分会秘书长、《癌症进展杂志》副主编。作为项目首席专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多个国家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免疫机制;肿瘤免疫治疗靶标筛选和新技术研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发及纳米技术改性新剂型;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研究等。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研发的自体RAK细胞培养技术获得CFDA临床批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   报告题目: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之探讨
  • 于传飞
    于传飞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单克隆抗体室研究员。从事单克隆抗体类产品的质量标准的制修订、相关技术复核工作以及相关科研工作,对于抗体类大分子具有丰富的表征、理化及活性分析经验。   报告题目:报告基因法在单抗生物学活性测定中的应用
  • 李宗海
    李宗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中国转化医学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及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比利时癌症基金会评审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抗体药物治疗及肿瘤靶点等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CANCER RESEARCH,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申报发明专利四十余项,获得中国、美国、欧盟、日本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七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他发表了全球首篇针对肝细胞癌的CAR-T(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淋巴细胞)论文,并发起了全球首个肝细胞癌CAR-T细胞临床研究(NCT02395250)、首个肿瘤特异的EGFR靶向CAR-T细胞治疗研究(NCT02331693)等。相关论文被Science、Cancer Discovery、Nature Reviews Journal of Oncology、GUT等证实及引用。他发明的技术已经逐步在各大医院开展临床研究,比如上海市胸科医院姜丽岩主任利用他开发的靶向GPC3的CAR-T细胞也已经开始了肺癌的临床治疗研究(NCT02876978)。作为实体瘤CAR-T临床研究的领导者之一,他多次应邀在国内外相关顶级学术会议(如CAR-TCR Summit,2016, Boston;Cell and Gene Therapy World, 2016, DC;2016 SAPA Annual Conference,2016,NJ)上作报告。此外,他的工作也大大推动了产学研发展,目前以他创立中国首家CAR-T生物医药企业---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了3000万美元的融资。   报告题目:GPC3靶点CAR-T细胞制备工艺研究及临床探索性结果
  • 颜光美
    颜光美
    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1991年在Fogarty国际奖学金资助下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NIH)进行博士后工作;1994年作为客座科学家在美国礼来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所及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药理和毒理系工作;1996年回国担任中山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教授和副校长;2001年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教授的实验室主要从事神经科学的研究,特别专长于用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动物模型研究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和进行药物开发。同时,他也从事脑肿瘤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包括诱导分化治疗和溶瘤治疗。到目前为止,颜光美共发表论文160多篇, 其中80多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例如Nature Biotechnology, PNAS, Oncogene, 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此外,他还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卫生部、卫生厅三等奖,并拥有8项专利。颜光美教授同时担任广东省神经科学协会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和美国药典顾问等学术职务。另外,他还担任《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编委和教育部规划教材《药理学》主编。    报告题目:新型溶瘤病毒M1的增效剂及作用机制
  • 钱程
    钱程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重庆精准生物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精准医学生物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精准生物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百人计划”特聘专家,重庆市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百名学术学科” 领军人才。曾在西班牙留学和工作 18 年,被西班牙 Navarra 大学聘为教授,并任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在肿瘤生物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800, 被Cell、Nature 系列杂志他引5000余次。获得PCT国际发明专利10项。目前,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肿瘤CAR-T治疗的基础、转化和临床应用。   报告题目:CAR-T细胞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
  • 左从林
    左从林
    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新药评审专家,熟悉国内新药申报法规,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1项;负责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3项;负责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2项。作为学术骨干,组织了200多个新药的1000多个专题研究,全部评价报告均通过国内和国际法规机构的审评;积累了丰富的新药评价经验;在国内外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 余篇。   报告题目:替代分子在生物药评价中的应用
  • 袁宝珠
    袁宝珠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细胞资源保藏研究中心主任。1994-2011分别在医科院肿瘤所、美国NCI/NIH、美国CDC/NIOSH、首医大肿瘤中心从事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及转化医学研究,其中涉及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通路、肿瘤干细胞等研究。自2011.10起,担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细胞资源储藏及研究中心主任,并主要负责生产用细胞基质和治疗性细胞产品的质量控制研究,相关产品评价技术研发、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规范的建立,和产品质量复核等。参于国家治疗性细胞产品监管及质量控制相关法规及指导原则的起草和修订,如负责起草和修订《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15年8月起试行)。   报告题目: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细胞产品质量要求
  • 肖志华
    肖志华
    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生物化工博士,上海市千人计划及浦东新区创业百人。动物细胞培养国际知名专家,曾在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工作多年,2013年回国创立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品质无血清培养基开发和生产、细胞培养工艺优化。奥浦迈秉持“至臻工艺、至善品质”的精神,以创建中国培养基第一品牌为愿景,砥砺前行,荣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及“最具成长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等荣誉。   报告题目:待定
  • 李敏
    李敏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李敏副主任药师。博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同年进入药品审评中心,目前就职于药品审评中心生物制品药学部,负责治疗用生物制品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的药学审评工作。主笔起草《疫苗生产场地变更质量可比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食药监药化管〔2014〕1号)等指导原则,多次参与WHO等国家组织疫苗规程的起草。   报告题目: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技术审评考虑要点
  • 张雷
    张雷
    复星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任合一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弗雷德里希生物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免疫学,肿瘤学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题目: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前沿进展和趋势分析
  • 杨焕
    杨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高级审评员。自2002年以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药品审评中心(CDE)进行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临床专业审评工作;目前是生物制品临床部的高级审评员和临床专业主审人,从事疫苗、血液疾病、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新药临床专业技术审评;还参加CFDA/CDE的多项与药物注册审评审批相关的政策法规、临床指导原则制定及国家课题研究;同时承担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及《中国新药杂志》编委等工作。   报告题目:创新疫苗临床试验的评价的要素
  • 郑海发
    郑海发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86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技术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制品分会、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疫苗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生物制品监督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在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研究、SARS疫苗研究、口服狂犬病疫苗研究、狐狸脑炎疫苗研究以及禽病诊断研究领域获得诸多重大成果,拥有三十年制药行业经验,获得国家级科技奖两项、省级科技奖五项、市级科技奖一项,发表论文60余篇。   报告题目:组份百白破灭活脊灰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五联疫苗)的研究
  • 高正良
    高正良
    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筹建)执行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介入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特聘教授。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器官重建和再生医学;肿瘤干细胞、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与优化及其在肿瘤发生、药物研发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报告题目:脂肪干细胞的基础生物学和转化应用
  • 糜坚青
    糜坚青
    瑞金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法文班(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于法国Joseph Fourier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任上海抗癌协会理事、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卫生部临床途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等。具有连续十年海外临床工作经验,在法国先后担任进修医师、外籍住院医师、血液专科医师(5年)。2006年在陈竺、王振义及陈赛娟三位院士的邀请下,作为临床人才引进回到瑞金医院血液科及上海血液研究所工作。目前在《Leukemia》《PNAS》《Blood》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治疗研究
  • 姚树元
    姚树元
    药明巨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运营副总。全面负责药明巨诺的产品研发、GMP生产和运营工作。2014年到2016年,在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创立并领导了细胞疗法研发部。2011年到2013年姚博士在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参与建立细胞网络项目。姚博士也合伙创立了CalCyte治疗公司,专注于眼科疾病的细胞和小分子药物开发。姚博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SCRIPPS研究所(TSRI)完成博士后学习。   报告题目:CAR-T生产中的工艺与质量控制
  • 吴小兵
    吴小兵
    北京瑞希罕见病基因治疗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亦创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1996年至2011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因病毒载体方面的成就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特贴专家,863计划15周年重要贡献奖。承担或参与了多个病毒载体相关的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课题。发表相关科研论文40余篇。北京瑞希罕见病基因治疗技术研究所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民办非企”性质的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是全国第一家致力于罕见病科技公益、推动罕见病基因药物研发、用科技进步服务于罕见病群体的研发型组织。研究所目前在研项目包括MPS3A和SMA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研究所的使命是,借助政府、社会和公益组织的力量,开展自主研发,把罕见病的基因治疗药物从立项研究推进到临床试验,造福于病患人群。   报告题目: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策略和进展
  • 高晨燕
    高晨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生物制品临床部部长。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1988年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原卫生部药品审评中心),负责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审评工作。在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的审评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历任审评员、高级审评员,审评四部七室主任、化药临床一部副部长。   报告题目: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评价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