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分享活动
面对资本紧缩、经济波动及地缘政治等多重挑战,创新药领域仍展现出非凡韧性,激流勇进。2024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行业成绩斐然,约94家企业成功完成96起跨阶段融资,彰显强劲增长动能。2024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步入新发展阶段。即便资本市场依然审慎,创新药行业依旧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回顾医药发展历程,我们见证了从基础小分子药物的诞生,到单抗、双抗、ADC等抗体药物的蓬勃发展,直至“第三类药物”核酸药物的兴起,每一步均标志着医药科技的巨大飞跃。小分子药物逆势创新,推陈出新,不断以新机制、新技术、新靶点持续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同时,ADC/XDC技术以其独特的双重靶向能力,在肿瘤治疗等关键领域引发了革命性变化。核酸药物,作为继小分子和抗体药物之后的第三类药物,正以其独特的分子机制,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及感染性疾病治疗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此背景下,BPI WEEK 2025将迎来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十年,继续聚焦前沿创新药领域。我们汇聚行业精英,深入探讨创新药的最新科研动态、技术瓶颈及市场走向。此次大会由商图信息主办,核心议题涵盖从药物研发、新靶点的发现、临床、工艺与质量分析、商业化出海等药物生命周期的各个重要阶段,聚焦行业热点与痛点,致力于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创新研发!十年砥砺,初心未改,我们期待与您一同在BPI WEEK 2025大会上,见证创新药领域的新篇章!
集合前身PharmaCon与BioCon两大品牌,2025年度BPI WEEK 还将在前沿创新药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大地区:珠江三角洲(广州)以及西南地区(成都)打造精品细分技术论坛盛会,敬请期待!
周彩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CSCO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lung Cancer)副主编,(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主编
张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2000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2001-2004年分别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和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2006年担任哈佛医学院讲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加盟上海药物研究所,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领衔的研究团队获2018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2019年获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张翱教授研究团队主要致力于药物化学技术创新推动的新药发现研究,尤其是聚焦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难靶蛋白的药物设计、分子靶向个性化药物研究等领域。已发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J Med Chem,Chem Rev, Pharmacol & Ther等SCI论文170余篇,申请国内国际专利60余项。主持研发的3个1类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冯焱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桑迪亚等国内外的知名科研院所和药物研发企业从事过新药研发,有近20年新药临床前研发和管理等经验,主导和参与过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抗凝血等多种疾病领域新药的临床前开发,并且帮助将多个候选化合物推进到临床阶段,其中包括SGLT2抑制剂Bexagliflozin和JNK1抑制剂CC-90001等。
付博士致力于蛋白降解新药的发现与开发,现任强生(中国)蛋白降解新药发现化学负责人,资深研究员。自2016年起领导和参与了数个PROTAC新药项目和蛋白降解平台建设。付博士于2010年获得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美国堪萨斯大学Blake Peterson 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训练。2013年回国后,先后加入艾伯维(中国)研发中心、强生(中国)研发中心负责创新药研发;在 Angew Chem Int Ed、Cell Chem Biol、 ACS Chem Biol、J Med Chem 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张劲涛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现任捷思英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曾任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DeCode Genetics Inc. (Amgen子公司)和MediChem Research Inc.,部门总监。作为联合创始人成功创办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科创版上市企业),任职副总裁及CEO。张劲涛博士专长于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具有20多年创新团队管理、研发管线战略规划、国际项目引进和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他一直致力于肿瘤精准治疗和最前沿的转化医学研究,推动符合中国国情全球化新药开发。张劲涛博士曾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被授予“苏州工业园区第十四届第一批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称号(领军项目)。
陈明久 博士,博奥信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创始人 总裁。曾任美国SDIX资深运营总监,艾伯维公司资深研究员。拥有20多年创新抗体开发经验,曾带领团队完成近百项创新抗体药物发现与临床前开发项目。拥有近30多项国际专利,多项抗体药物处于全球临床或临床前开发阶段。陈博士曾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获分子医学博士学位。
赵春林 博士,安龙生物创始人,安龙基金创始合伙人,为清华大学生物系首届毕业生,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任美国辉瑞制药资深经理,国科嘉和及康桥资本董事总经理,拥有三十多年生命科学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和投资经验,投资过信达生物,贝瑞合康,天镜生物,歌礼药业,莱凯医药,康乃德及国科恒泰等杰出企业。赵春林博士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及药学院首届校友会主席,为百华协会资深会员。 安龙基金是一只专注于国内早期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的基金,投资领域横跨生命科学,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相关领域。 安龙生物是国内基因治疗及核酸药物领先企业,专注基因新技术及国内大市场产品的新药研发,眼科基因治疗产品已进入临床。 专业之外,赵春林博士喜欢足球,滑雪,曾做过DJ,拥有三个漂亮可爱的女儿。
全球创新药研发现状与小分子创新药新趋势
创新药出海策略的选择
基于新型GPCR的小分子药物发现与开发(拟)
肿瘤新型小分子的研发(拟)
VIC-1911新一代Aurora A激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圆桌讨论:“内卷”创新药时代小分子药物开发新策略
1. 提高速率:药物发现新趋势、新技术
2. 扩展边界:全球化布局
3. 前瞻未来:破局内卷的差异化策略
新一代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的研发
走中国式的药物创新-烨辉医药的BiC白血病新药的创新思路和实践
Targeting PI3K/AKT/mTOR pathway in Breast Cancer
I4S下肿瘤新药研发趋势
CG-0255:新一代抗板药填补临床空白,解决临床痛点
小分子P53-Y220C恢复剂Gensci128用于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
临床视角:ADC及联合用药治疗肺癌及毒副管理进展
开发新一代多维偶联药物
圆桌讨论:
1. 创新药研发矩阵布局及未来趋势思考
2. 大分子药物在肿瘤及自免等更多领域的差异化与出海征程
圆桌讨论:合作潮下,中国创新制药生态趋势、合作策略与资本融合机遇
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双抗ADC药物
双payload ADC 创新技术平台与临床前开发
抗体从筛选到表达的创新解决方案
潜在同类最佳ROR1 ADC的临床开发进展
ADC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策略及案例分享
导向的免疫活化偶联物研究
以Sting为载荷的新型iADC开发
放射性核药进展和临床转化
PSMA,SSTR2靶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开发
圆桌讨论:
1. 下一代ADC药物投融资与出海BD机会;2. 万物皆可偶联,下一代偶联药物创新技术、产业化及投资趋势
3. 不同定点偶联技术及产业化的优劣势;
4. XDC不同技术平台下的产业化挑战及优劣势
核酸干扰新药的创制和临床进展
siRNA新药创新驱动的差异化研发策略
亚磷酰胺单体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
降脂siRNA药物(APOC3与ANGPTL3靶点)作用机制与研发进展(拟)
体内自组装siRNA的设计及在CNS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Antisense makes Sense (“反义有意义”)
环形RNA药物的开发和进展
肝脏相关代谢性疾病与核酸药物研发
临床阶段小核酸公司的进展分享
安龙生物在核酸药物的探索
小核酸药物的脱靶毒性及其解决方案
新型脂质纳米粒核酸递送系统
脂质纳米载体设计及其在RNA药物研发的探索
大睿生物肝外递送技术平台研究策略和进展
解码小核酸递送:肌肉递送的创新之路
圆桌讨论: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
肝外递送:差异化策略的突破
长效递送:研发防线的巩固
智能精准:递送技术的革新
LNP-mRNA技术在疫苗及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核酸药物开发的挑战与非肝递送
siRNA肝外技术平台及管线研发进展
小核酸药物载体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AiLNP——AI驱动核酸递送系统设计平台
靶向蛋白降解 (PROTAC)技术 加速新药发现
靶向IRAK4蛋白降解剂研发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拟)
针对bcl-6 靶点的protac分子开发
蛋白降解双平台(GlueTacs®)驱动肿瘤及免疫药物研发
圆桌讨论:道阻且长 未来可期 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的研发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1. 核心优势: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的技术优势与挑战
2. 适应症拓展:肿瘤、免疫、CNS等
3. 管线前瞻:突破临床 上市格局展望
新一代EGFR-PROTAC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开发策略
基于蛋白靶向降解技术的新药开发
开发新型药物模式Protac解决难成药性靶点问题
基于肿瘤组织特异性E3连接酶的蛋白降解技术开发难成药靶点药物
PROTAC, 炎症性肠炎, 口服药
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的分子胶研发
全球同步研发偶联药物药学注册策略和实施
ADC产品技术转移策略分享
早期CMC研究对大分子创新药开发的重要性
话题待定
双抗药物在肿瘤和自免领域的开发现状及未来前景
全球FIC首个靶向TSLP/IL-11双特异性抗体开发
新一代三抗TCE在肿瘤和自免治疗中的应用
圆桌讨论:1. 双抗临床开发失败带来的启示和经验
2. 双多抗治疗肿瘤的联合用药策略
3. 抗体药物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应对免疫细胞因子药物/免疫激动剂研发安全性挑战
5. 免疫激动双多抗药物VS单药联合用药,孰优孰劣?
创新低毒高效TCE技术及药物研发
CD80&PD1多靶向融合蛋白的开发及抗肿瘤研究
双功能抗体-细胞因子前药融合分子的设计与开发
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代细胞因子药物
CGC-602: 新型双MOAs双特异性PD-1-IL-2v
全球创新药研发现状与小分子创新药新趋势
创新药出海策略的选择
基于新型GPCR的小分子药物发现与开发(拟)
肿瘤新型小分子的研发(拟)
VIC-1911新一代Aurora A激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劲涛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现任捷思英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曾任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DeCode Genetics Inc. (Amgen子公司)和MediChem Research Inc.,部门总监。作为联合创始人成功创办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科创版上市企业),任职副总裁及CEO。张劲涛博士专长于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具有20多年创新团队管理、研发管线战略规划、国际项目引进和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他一直致力于肿瘤精准治疗和最前沿的转化医学研究,推动符合中国国情全球化新药开发。张劲涛博士曾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被授予“苏州工业园区第十四届第一批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称号(领军项目)。
圆桌讨论:“内卷”创新药时代小分子药物开发新策略
1. 提高速率:药物发现新趋势、新技术
2. 扩展边界:全球化布局
3. 前瞻未来:破局内卷的差异化策略
张劲涛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现任捷思英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曾任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DeCode Genetics Inc. (Amgen子公司)和MediChem Research Inc.,部门总监。作为联合创始人成功创办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科创版上市企业),任职副总裁及CEO。张劲涛博士专长于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具有20多年创新团队管理、研发管线战略规划、国际项目引进和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他一直致力于肿瘤精准治疗和最前沿的转化医学研究,推动符合中国国情全球化新药开发。张劲涛博士曾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被授予“苏州工业园区第十四届第一批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称号(领军项目)。
新一代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的研发
走中国式的药物创新-烨辉医药的BiC白血病新药的创新思路和实践
Targeting PI3K/AKT/mTOR pathway in Breast Cancer
I4S下肿瘤新药研发趋势
CG-0255:新一代抗板药填补临床空白,解决临床痛点
小分子P53-Y220C恢复剂Gensci128用于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
临床视角:ADC及联合用药治疗肺癌及毒副管理进展
周彩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CSCO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lung Cancer)副主编,(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主编
开发新一代多维偶联药物
圆桌讨论:
1. 创新药研发矩阵布局及未来趋势思考
2. 大分子药物在肿瘤及自免等更多领域的差异化与出海征程
圆桌讨论:合作潮下,中国创新制药生态趋势、合作策略与资本融合机遇
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双抗ADC药物
双payload ADC 创新技术平台与临床前开发
抗体从筛选到表达的创新解决方案
潜在同类最佳ROR1 ADC的临床开发进展
ADC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策略及案例分享
导向的免疫活化偶联物研究
张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2000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2001-2004年分别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和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2006年担任哈佛医学院讲师。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加盟上海药物研究所,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领衔的研究团队获2018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称号,2019年获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张翱教授研究团队主要致力于药物化学技术创新推动的新药发现研究,尤其是聚焦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难靶蛋白的药物设计、分子靶向个性化药物研究等领域。已发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J Med Chem,Chem Rev, Pharmacol & Ther等SCI论文170余篇,申请国内国际专利60余项。主持研发的3个1类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以Sting为载荷的新型iADC开发
放射性核药进展和临床转化
PSMA,SSTR2靶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的开发
圆桌讨论:
1. 下一代ADC药物投融资与出海BD机会;2. 万物皆可偶联,下一代偶联药物创新技术、产业化及投资趋势
3. 不同定点偶联技术及产业化的优劣势;
4. XDC不同技术平台下的产业化挑战及优劣势
核酸干扰新药的创制和临床进展
siRNA新药创新驱动的差异化研发策略
亚磷酰胺单体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
降脂siRNA药物(APOC3与ANGPTL3靶点)作用机制与研发进展(拟)
体内自组装siRNA的设计及在CNS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Antisense makes Sense (“反义有意义”)
环形RNA药物的开发和进展
肝脏相关代谢性疾病与核酸药物研发
临床阶段小核酸公司的进展分享
安龙生物在核酸药物的探索
赵春林 博士,安龙生物创始人,安龙基金创始合伙人,为清华大学生物系首届毕业生,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任美国辉瑞制药资深经理,国科嘉和及康桥资本董事总经理,拥有三十多年生命科学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和投资经验,投资过信达生物,贝瑞合康,天镜生物,歌礼药业,莱凯医药,康乃德及国科恒泰等杰出企业。赵春林博士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及药学院首届校友会主席,为百华协会资深会员。 安龙基金是一只专注于国内早期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的基金,投资领域横跨生命科学,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相关领域。 安龙生物是国内基因治疗及核酸药物领先企业,专注基因新技术及国内大市场产品的新药研发,眼科基因治疗产品已进入临床。 专业之外,赵春林博士喜欢足球,滑雪,曾做过DJ,拥有三个漂亮可爱的女儿。
小核酸药物的脱靶毒性及其解决方案
新型脂质纳米粒核酸递送系统
脂质纳米载体设计及其在RNA药物研发的探索
大睿生物肝外递送技术平台研究策略和进展
解码小核酸递送:肌肉递送的创新之路
圆桌讨论: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
肝外递送:差异化策略的突破
长效递送:研发防线的巩固
智能精准:递送技术的革新
LNP-mRNA技术在疫苗及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核酸药物开发的挑战与非肝递送
siRNA肝外技术平台及管线研发进展
小核酸药物载体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AiLNP——AI驱动核酸递送系统设计平台
靶向蛋白降解 (PROTAC)技术 加速新药发现
靶向IRAK4蛋白降解剂研发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拟)
冯焱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桑迪亚等国内外的知名科研院所和药物研发企业从事过新药研发,有近20年新药临床前研发和管理等经验,主导和参与过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抗凝血等多种疾病领域新药的临床前开发,并且帮助将多个候选化合物推进到临床阶段,其中包括SGLT2抑制剂Bexagliflozin和JNK1抑制剂CC-90001等。
针对bcl-6 靶点的protac分子开发
蛋白降解双平台(GlueTacs®)驱动肿瘤及免疫药物研发
圆桌讨论:道阻且长 未来可期 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的研发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1. 核心优势:靶向蛋白降解药物的技术优势与挑战
2. 适应症拓展:肿瘤、免疫、CNS等
3. 管线前瞻:突破临床 上市格局展望
付博士致力于蛋白降解新药的发现与开发,现任强生(中国)蛋白降解新药发现化学负责人,资深研究员。自2016年起领导和参与了数个PROTAC新药项目和蛋白降解平台建设。付博士于2010年获得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美国堪萨斯大学Blake Peterson 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训练。2013年回国后,先后加入艾伯维(中国)研发中心、强生(中国)研发中心负责创新药研发;在 Angew Chem Int Ed、Cell Chem Biol、 ACS Chem Biol、J Med Chem 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新一代EGFR-PROTAC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开发策略
基于蛋白靶向降解技术的新药开发
开发新型药物模式Protac解决难成药性靶点问题
基于肿瘤组织特异性E3连接酶的蛋白降解技术开发难成药靶点药物
PROTAC, 炎症性肠炎, 口服药
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的分子胶研发
全球同步研发偶联药物药学注册策略和实施
ADC产品技术转移策略分享
早期CMC研究对大分子创新药开发的重要性
话题待定
双抗药物在肿瘤和自免领域的开发现状及未来前景
全球FIC首个靶向TSLP/IL-11双特异性抗体开发
新一代三抗TCE在肿瘤和自免治疗中的应用
圆桌讨论:1. 双抗临床开发失败带来的启示和经验
2. 双多抗治疗肿瘤的联合用药策略
3. 抗体药物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应对免疫细胞因子药物/免疫激动剂研发安全性挑战
5. 免疫激动双多抗药物VS单药联合用药,孰优孰劣?
陈明久 博士,博奥信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创始人 总裁。曾任美国SDIX资深运营总监,艾伯维公司资深研究员。拥有20多年创新抗体开发经验,曾带领团队完成近百项创新抗体药物发现与临床前开发项目。拥有近30多项国际专利,多项抗体药物处于全球临床或临床前开发阶段。陈博士曾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获分子医学博士学位。
创新低毒高效TCE技术及药物研发
CD80&PD1多靶向融合蛋白的开发及抗肿瘤研究
双功能抗体-细胞因子前药融合分子的设计与开发
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代细胞因子药物
CGC-602: 新型双MOAs双特异性PD-1-IL-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