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
2023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会邀请报告

*以下按照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董   侠(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  新型聚酰胺结构设计与加工应用


彭慧胜(复旦大学)

报告题目:  高分子纤维器件的探索与思考


孙俊奇(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  高力学性能的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


陶友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  从氨基酸聚合到阴离子结合催化聚合的发现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  全息塑料的结构设计与加工技术


俞   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  聚糖的合成和功能研究进展

 

杨振忠(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  高分子复合微结构

 

张先正(武汉大学)

报告题目:  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

大会报告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董侠
    董侠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新型聚酰胺结构设计与加工应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型聚酰胺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及改性等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取得多项创新性突破,成功实现了长碳链聚酰胺及其弹性体的国产化和工业化。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授权专利55项,获2023年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19年度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高分子通报》副主编、《高分子学报》和《Polymer International》编委等。
  • 复旦大学彭慧胜
    彭慧胜
    复旦大学

    高分子纤维器件的探索与思考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高分子纤维器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10篇,H指数99;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97项,47项转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科学突破奖,成果入选2021年美国化学会C&EN全球10项顶尖化学研究成果、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2项)。主持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2项国家战略领域重要项目。担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科技部材料专项指南编制专家组成员,先后担任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Section Editor、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19个期刊(顾问)编委。
  • 吉林大学孙俊奇
    孙俊奇
    吉林大学

    高力学性能的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

    吉林大学教授。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获得吉林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1月-2003年8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9月受聘吉林大学教授。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7年)、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9年)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2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具有修复、循环利用与降解性能的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陶友华
    陶友华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从氨基酸聚合到阴离子结合催化聚合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 年在长春应化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王献红研究员;随后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作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中科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回到长春应化所。主要从事非共价催化的氨基酸高分子合成化学研究,在以发展能真正应用的可持续高分子材料为目标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并发展高分子合成方法。以通讯作者在《自然-合成》、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发明的七元环状赖氨酸单体正在与中石化合作推进工业化。现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秘书长、《高分子通报》等期刊编委。
  • 华中科技大学解孝林
    解孝林
    华中科技大学

    全息塑料的结构设计与加工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息塑料、高分子复合技术与绿色加工的研究。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化工学部委员、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研究成果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并在湖北国创、湖北鼎龙、华工图像等创新性企业转化应用。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俞   飚
    俞 飚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聚糖的合成和功能研究进展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89);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纽约大学博士后(1996)。历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副所长(2011-2019)。现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生命过程小分子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糖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碳水化合物组织中国代表、国际期刊Adv. Carbohydr. Chem. Biol.等编委和《中国化学》副主编等。主要从事聚糖和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合成方法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已发表论文300余篇、专利30余项;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百余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Roy L. Whistler Award等;202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 清华大学杨振忠
    杨振忠
    清华大学

    高分子复合微结构

    长期从事多组分复合高分子研究,围绕微球和双面神材料等非对称结构体系,在组成功能空间精准分区和微结构精细调控方法学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获得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提供重要手段,其中相变储能微胶囊及双面神材料在热能调控、乳化体系深度处理等关键领域得到应用。他近期聚焦高分子单链及与功能胶体的杂化体系研究。曾获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 武汉大学张先正
    张先正
    武汉大学

    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

    武汉大学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1994,1997,2000年相继于武汉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新加坡材料所Research Associate。2001年至200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自2004年9月起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教授。已在Nat. Biomed. Eng.、AM、JACS、ACIE、Bio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20多篇,SCI他引32000多次,H因子98。国内外专利多项,部分专利已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