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进入个人中心
如果您对活动有疑问,请使用以下方式联系主办方:
电话联系
立即联系
中国力学学会
010-82543903
邮件联系
立即联系
中国力学学会
liuyang@cstam.org.cn
距离活动开始还有
0
天
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
免费
报名中
1846580 人关注
时间
2017-08-13 ~ 2017-08-16
地址
北京海淀区北京理工大学&国家会议中心
会议由
中国力学学会
主办
参会注册
免费
报名中
1846580 人关注
立即报名
我在 @百格活动 发现一个不错的活动# 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分享给大家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首页
60周年历程
60周年历程
理事会
老照片
中国力学大会
投稿、参会
大会日程安排
分会场
专题研讨会
主办、协办单位
组织机构
参展单位
往届回顾
网站页面内容-菜单不显示
第一届大事件
第二届大事件
第三届大事件
第四届大事件
第五届大事件
第六届大事件
第七届大事件
第八届大事件
第九届大事件
第十届大事件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第二届理事会成员
第三届理事会成员
第四届理事会成员
第五届理事会成员
第六届理事会成员
第七届理事会成员
第八届理事会成员
第九届理事会成员
第十届理事会成员
第一届理事会照片
第二届理事会照片
第三届理事会照片
第四届理事会照片
第五届理事会照片
第六届理事会照片
第七届理事会照片
第八届理事会照片
第九届理事会照片
第十届理事会照片
个人中心
参会注册
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
杨 卫
副理事长
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2004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工程力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2006-2013年任浙江大学校长。2013年2月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在宏微观断裂方面,解出动态分层和跨音速分层的裂尖奇异场;提出电致断裂、电致疲劳裂纹控制和电致畴变增韧的模型;担任过亚太断裂学会主席。在细观与纳米力学方面,撰写英文专著《细观塑性及应用》,并在纳米晶体塑性理论和纳米结构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做出新工作;现任IUTAM微纳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成果《固体材料的宏细观本构理论与断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成果《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何梁何利奖、周培源力学奖、获得国际工程科学学会的Eric Reissner奖和ASME的Calvin Rice奖。发表学术论著11部,国际期刊论文200余篇,被SCI引用超过3000次。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力学学报》与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执行局执委等。
顾问委员会
白以龙
白以龙
陈予恕
陈予恕
陈祖煜
陈祖煜
程耿东
程耿东
崔俊芝
崔俊芝
杜善义
杜善义
冯士筰
冯士筰
高镇同
高镇同
过增元
过增元
韩其为
韩其为
何友声
何友声
胡文瑞
胡文瑞
胡海岩
胡海岩
黄 琳
黄 琳
黄克智
黄克智
李家春
李家春
刘人怀
刘人怀
欧进萍
欧进萍
钱七虎
钱七虎
石耀霖
石耀霖
孙承纬
孙承纬
童秉纲
童秉纲
王自强
王自强
闻邦椿
闻邦椿
吴承康
吴承康
吴有生
吴有生
伍小平
名誉理事
女,实验力学家。1938年2月17日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武进。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实验力学研究。对空间散斑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严格的公式,发展了部分相干光散斑干涉的统计分析。在测试技术方面,提出了散斑干涉做非接触式随机振动和冲击测量的技术、水洞中船用螺旋桨在水动力作用下变形测量技术、用于细观变形场的显微全息光弹性技术、显微全息散斑技术和显微白光彩色散斑计量技术等。研制了新型电子散斑干涉仪,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开展了用同步辐射光进行材料内部损伤演化的研究,为认识细观层次的力学行为及其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谢和平
谢和平
杨秀敏
杨秀敏
俞鸿儒
俞鸿儒
张涵信
张涵信
郑颖人
郑颖人
郑哲敏
郑哲敏
钟万勰
钟万勰
周 恒
周 恒
朱位秋
朱位秋
学术委员会(主 席)
方岱宁
副理事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并将所制备的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应用于国防装备建设;发展了先进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并获得推广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并获得徐芝纶力学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400多篇,他引39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973”子课题、国防“863”项目、国防重大专项、国防重点预研等项目。 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亚太材料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评审委员会委员,“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秘书,国家大飞机专家咨询组成员,教育部专项专家组成员等学术兼职。曾分别应邀在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固体力学学报》主编、美国ASME应用力学期刊副主编、英国皇家学会学报A编委,以及十多个国内外知名期刊的副主编与编委。
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戴兰宏
副理事长
戴兰宏,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冲击动力学、新型材料力学、结构安全评估、材料加工制造和工艺力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非晶合金(金属玻璃)剪切带理论,揭示了非晶合金剪切带形成的耦合软化机制与演化动力学规律,得到了剪切带失稳判据、剪切带厚度、剪切带韧性、剪切带间距等理论表达;提出了非晶合金一种新的基本变形单元——“拉伸转变区”(TTZ),建立了统一断裂准则。系统阐明了应变梯度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剪切带形成影响的物理机制。发展了广义自洽Mori-Tanaka方法等细观复合材料力学方法。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J. Mech. Phys. Solids, Int. J. Plasticity, Phil. Mag., Int. J. Solids Struct., Acta Mater.,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 Phys. Rev. B, Int J. Impact Eng.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进展》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中国物理学会非晶态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复合材料学报》编委,国际材料动态行为学会(DYMAT)会员。
樊 菁
副理事长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Cornell大学和Michigan大学访问,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现任所长。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2008年当选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咨询委员会成员,29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主席。主要从事稀薄气体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提出了信息保存方法、超低离心弹道、高超声速巡航飞行优化理论、GSS模型等,有重要价值和影响。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7届理事会秘书长、第8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9届理事会特邀理事,积极推进力学学会学术交流以及期刊和其它方面工作。曾任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现任《力学进展》主编。
韩杰才
副理事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力学学科)。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702主题专家组副组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特别是航天航空新材料的服役行为研究工作,如高超飞行器热结构与热防护系统、梯度复合材料断裂力学、超高温非烧蚀热防护材料、光电晶体与薄膜等。近年来,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在碳/碳超高温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热/力耦合行为研究,超高温非烧蚀陶瓷复合材料氧化抑制机理、高温热冲击性能表征、微结构控制以及高速飞行器蓝宝石红外透波材料、薄膜的热致破坏行为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75项。发表学术论文351篇、SCI收录227篇、被SCI他引2200余次。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生27人。获第13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年),国家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999年),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共青团中央、国家科技部),中国青年科技奖。
申长雨
副理事长
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郑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围绕着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成性”、“使役”性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取得了多项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1996年、2003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完成了“神七”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的研制,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目前正承担着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面窗的研制任务,同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着国家973项目“高聚物成型模拟及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积极参与中国力学学会活动,曾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
袁 驷
副理事长
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工程力学》主编、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出版了多部国家级教材和软件。多年领导和指导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工程力学》杂志的工作,对学会有实质性贡献。
翟婉明
副理事长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一;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获得第11届“中国图书奖”,该方面研究还获得2006年“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积极参加中国力学学会相关工作,特别是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工作。积极参加学会重要学术活动,如: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特邀报告;2008年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2013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力学沙龙(成都);2014年全国固体力学年会等。
郑晓静
副理事长
郑晓静,1958年5月,力学博士,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领域)院士。主要从事非线性板壳力学、电磁固体力学和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妇女联合会常委、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共同主编、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和《固体力学学报》主编等。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超导委员会“The 2007Van Duzer Prize”、“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周哲玮
副理事长
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流动稳定性,微流体。 学术经历: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4年在华中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钱伟长教授; 1984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到上海工业大学继续跟随钱伟长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3年在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95年起进入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 曾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射流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学术兼职: 《应用数学和力学》(http://www.amm.shu.edu.cn/)主编; 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2011-)。
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杨 卫
副理事长
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2004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工程力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2006-2013年任浙江大学校长。2013年2月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在宏微观断裂方面,解出动态分层和跨音速分层的裂尖奇异场;提出电致断裂、电致疲劳裂纹控制和电致畴变增韧的模型;担任过亚太断裂学会主席。在细观与纳米力学方面,撰写英文专著《细观塑性及应用》,并在纳米晶体塑性理论和纳米结构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做出新工作;现任IUTAM微纳米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成果《固体材料的宏细观本构理论与断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成果《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何梁何利奖、周培源力学奖、获得国际工程科学学会的Eric Reissner奖和ASME的Calvin Rice奖。发表学术论著11部,国际期刊论文200余篇,被SCI引用超过3000次。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力学学报》与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执行局执委等。
戴兰宏
副理事长
戴兰宏,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冲击动力学、新型材料力学、结构安全评估、材料加工制造和工艺力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非晶合金(金属玻璃)剪切带理论,揭示了非晶合金剪切带形成的耦合软化机制与演化动力学规律,得到了剪切带失稳判据、剪切带厚度、剪切带韧性、剪切带间距等理论表达;提出了非晶合金一种新的基本变形单元——“拉伸转变区”(TTZ),建立了统一断裂准则。系统阐明了应变梯度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剪切带形成影响的物理机制。发展了广义自洽Mori-Tanaka方法等细观复合材料力学方法。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J. Mech. Phys. Solids, Int. J. Plasticity, Phil. Mag., Int. J. Solids Struct., Acta Mater., 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 Phys. Rev. B, Int J. Impact Eng.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进展》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中国物理学会非晶态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复合材料学报》编委,国际材料动态行为学会(DYMAT)会员。
樊 菁
副理事长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Cornell大学和Michigan大学访问,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现任所长。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2008年当选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咨询委员会成员,29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主席。主要从事稀薄气体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提出了信息保存方法、超低离心弹道、高超声速巡航飞行优化理论、GSS模型等,有重要价值和影响。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7届理事会秘书长、第8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9届理事会特邀理事,积极推进力学学会学术交流以及期刊和其它方面工作。曾任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现任《力学进展》主编。
方岱宁
副理事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拓展了铁电/铁磁材料宏微观变形与断裂理论,在有限元分析与器件设计中获得应用;发展了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尺度计算力学方法与设计制备方法,并将所制备的轻质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应用于国防装备建设;发展了先进材料力电磁热多场多轴加载和测试技术与实验方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并获得推广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并获得徐芝纶力学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400多篇,他引39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国家“973”子课题、国防“863”项目、国防重大专项、国防重点预研等项目。 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亚太材料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评审委员会委员,“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秘书,国家大飞机专家咨询组成员,教育部专项专家组成员等学术兼职。曾分别应邀在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固体力学学报》主编、美国ASME应用力学期刊副主编、英国皇家学会学报A编委,以及十多个国内外知名期刊的副主编与编委。
韩杰才
副理事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力学学科)。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702主题专家组副组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特别是航天航空新材料的服役行为研究工作,如高超飞行器热结构与热防护系统、梯度复合材料断裂力学、超高温非烧蚀热防护材料、光电晶体与薄膜等。近年来,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余项,在碳/碳超高温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热/力耦合行为研究,超高温非烧蚀陶瓷复合材料氧化抑制机理、高温热冲击性能表征、微结构控制以及高速飞行器蓝宝石红外透波材料、薄膜的热致破坏行为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75项。发表学术论文351篇、SCI收录227篇、被SCI他引2200余次。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生27人。获第13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年),国家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999年),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共青团中央、国家科技部),中国青年科技奖。
申长雨
副理事长
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郑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围绕着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型”、“成性”、“使役”性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取得了多项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1996年、2003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完成了“神七”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的研制,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目前正承担着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面窗的研制任务,同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着国家973项目“高聚物成型模拟及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积极参与中国力学学会活动,曾组织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
袁 驷
副理事长
现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工程力学》主编、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延续资助)。200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分别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1989年创立了有限元线法,并对其作了系统的开发与发展。1993年出版了独著的国内外首部有关该法的英文专著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Lines。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出版了多部国家级教材和软件。多年领导和指导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工程力学》杂志的工作,对学会有实质性贡献。
翟婉明
副理事长
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一;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获得第11届“中国图书奖”,该方面研究还获得2006年“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积极参加中国力学学会相关工作,特别是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工作。积极参加学会重要学术活动,如: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特邀报告;2008年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2013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力学沙龙(成都);2014年全国固体力学年会等。
郑晓静
副理事长
郑晓静,1958年5月,力学博士,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领域)院士。主要从事非线性板壳力学、电磁固体力学和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妇女联合会常委、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共同主编、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和《固体力学学报》主编等。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超导委员会“The 2007Van Duzer Prize”、“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周哲玮
副理事长
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终身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流动稳定性,微流体。 学术经历: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4年在华中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钱伟长教授; 1984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到上海工业大学继续跟随钱伟长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3年在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95年起进入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 曾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射流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学术兼职: 《应用数学和力学》(http://www.amm.shu.edu.cn/)主编; 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2011-)。
杨亚政
秘书长
杨亚政,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院长,校长助理,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固体力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管军工科研副所长,XX二炮型号背景预研项目副总指挥。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部副理事长,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 近年来主要从事高温材料与结构、高超声速气动和燃烧等方面的科研管理工作,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总装武器装备预研、二炮武器装备预研(火箭军)等国家级课题的立项申请、论证与组织实施工作。
汤亚南
汤亚南
陈常青
陈常青
段慧玲
段慧玲
胡国庆
胡国庆
詹世革
詹世革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杨亚政
秘书长
杨亚政,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院长,校长助理,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固体力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管军工科研副所长,XX二炮型号背景预研项目副总指挥。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部副理事长,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 近年来主要从事高温材料与结构、高超声速气动和燃烧等方面的科研管理工作,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总装武器装备预研、二炮武器装备预研(火箭军)等国家级课题的立项申请、论证与组织实施工作。
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汤亚南
汤亚南
陈常青
陈常青
段慧玲
段慧玲
胡国庆
胡国庆
詹世革
詹世革
学术委员会(委 员)
艾邦成
昂海松
昂海松
蔡国平
蔡国平
蔡力勋
蔡力勋
曹艳平
曹艳平
陈 彬
陈彬
陈 斌
陈 斌
陈芳启
陈芳启
陈 刚
陈 刚
陈建兵
陈建兵
陈 军
陈 军
陈立群
陈立群
陈鹏万
陈鹏万
陈少华
陈少华
陈十一
陈十一
陈维毅
陈维毅
陈伟球
陈伟球
陈 文
陈 文
陈效鹏
陈效鹏
戴振东
戴振东
邓小龙
邓小龙
丁 航
丁 航
丁伯阳
丁伯阳
丁建波
丁建波
丁克勤
丁克勤
丁 千
丁 千
丁淑蓉
丁淑蓉
董 刚
董 刚
董力耘
教授
杜成斌
杜成斌
方 波
方 波
方贤德
方贤德
冯西桥
冯西桥
冯 雪
冯 雪
付绍云
付绍云
傅卓佳
傅卓佳
高存法
高存法
高福平
高福平
高效伟
高效伟
高 阳
高 阳
宫 赫
宫 赫
龚兴龙
龚兴龙
谷 岩
谷 岩
郭俊宏
郭俊宏
郭万林
郭万林
郭 翔
郭 翔
郭 旭
郭 旭
郭永新
郭永新
郭照立
郭照立
韩清凯
韩清凯
韩 旭
韩 旭
何小元
何小元
胡大伟
胡大伟
宦荣华
宦荣华
黄晨光
黄晨光
黄 丹
黄 丹
黄风雷
黄风雷
胡国辉
老师
黄 宁
黄 宁
黄培彦
黄培彦
黄伟希
黄伟希
黄争鸣
黄争鸣
季葆华
季葆华
季顺迎
季顺迎
江进武
江进武
江 俊
江 俊
姜 锐
姜 锐
姜宗林
姜宗林
蒋 晗
蒋 晗
解孝林
解孝林
金 峰
金 峰
金栋平
金栋平
金学松
金学松
景兴建
景兴建
康国政
老师
亢一澜
亢一澜
柯燎亮
柯燎亮
李 凯
李 凯
李 闽
李 闽
李 博
李 博
李常品
李常品
李法新
李法新
李凤明
李凤明
李 刚
李 刚
李光耀
李光耀
李海波
李海波
李江宇
李江宇
李 亮
李 亮
李韶华
李韶华
李喜德
李喜德
李翔宇
李翔宇
李晓雁
李晓雁
李玉龙
李玉龙
李振环
李振环
李志辉
李志辉
林 麒
林 麒
刘官厅
刘官厅
刘 桦
刘 桦
刘谋斌
刘谋斌
刘青泉
刘青泉
刘先贵
刘先贵
刘 岩
刘 岩
刘应华
刘应华
刘运牙
刘运牙
刘泽佳
刘泽佳
柳占立
柳占立
卢东强
卢东强
卢天健
卢天健
卢同庆
卢同庆
陆夕云
陆夕云
陆 洋
陆 洋
罗文波
罗文波
罗喜胜
罗喜胜
罗迎社
罗迎社
罗振兵
罗振兵
吕朝锋
吕朝锋
吕海宝
吕海宝
马宏昊
马宏昊
马 力
马 力
马玉娥
马玉娥
马增胜
马增胜
苗建印
苗建印
莫 军
莫 军
倪明玖
倪明玖
倪 勇
倪 勇
宁德志
宁德志
潘尔年
潘尔年
潘鹏志
潘鹏志
裴翠祥
裴翠祥
彭晓星
彭晓星
彭勇波
彭勇波
祁海鹰
祁海鹰
钱 劲
钱 劲
钱征华
钱征华
曲绍兴
曲绍兴
任青文
任青文
任忠鸣
任忠鸣
邵国建
邵国建
邵雪明
邵雪明
申胜平
申胜平
沈 耀
沈 耀
沈泳星
沈泳星
施兴华
施兴华
宋吉舟
宋吉舟
苏业旺
苏业旺
苏玉民
苏玉民
苏 煜
苏 煜
孙 超
孙 超
孙洪广
孙洪广
孙其诚
孙其诚
孙侠生
孙侠生
谈云志
谈云志
唐洪武
唐洪武
滕宏辉
滕宏辉
田方宝
田方宝
田 荣
田 荣
万 强
万 强
汪越胜
汪越胜
王 琳
王 琳
王本龙
王本龙
王 彪
王 彪
王 成
王 成
王等明
王等明
王东东
王东东
王奉超
王奉超
王光谦
王光谦
王 琥
王 琥
王建国
王建国
王建民
王建民
王健平
王健平
王 杰
王 杰
王晋军
王晋军
王立峰
王立峰
王青云
王青云
王清远
王清远
王省哲
王省哲
王天舒
王天舒
王铁军
王铁军
王毅泽
王毅泽
王在华
王在华
危银涛
危银涛
魏培君
魏培君
魏宇杰
魏宇杰
魏悦广
魏悦广
吴 斌
吴 斌
吴承伟
吴承伟
吴恒安
吴恒安
吴建华
吴建华
吴林志
吴林志
吴志刚
吴志刚
席 丰
老师
夏国栋
夏国栋
夏智勋
夏智勋
肖志祥
肖志祥
辛锋先
辛锋先
邢永明
邢永明
熊 俊
熊 俊
徐 绯
徐 绯
徐 峰
徐 峰
徐吉峰
徐吉峰
徐 鉴
徐 鉴
徐 昆
徐 昆
徐志平
徐志平
许 骏
许 勇
许 勇
许爱国
许爱国
许春晓
许春晓
许晓军
许晓军
严 红
颜 开
颜 开
杨 超
杨 超
杨迪雄
杨迪雄
杨庆生
杨庆生
杨绍普
杨绍普
姚振汉
姚振汉
叶友达
叶友达
于明州
于明州
于起峰
于起峰
余天堂
余天堂
余永亮
余永亮
余钊圣
余钊圣
郁伯铭
郁伯铭
袁泉子
老师
岳宝增
岳宝增
詹杰民
詹杰民
张桂勇
张桂勇
张 菁
张 菁
张劲军
张劲军
张 鹏
张 鹏
张青川
张青川
张庆明
张庆明
张树道
张树道
张 伟
张 伟
张文明
张文明
张 雄
张 雄
张希巍
老师
张一慧
张一慧
张振南
张志毅
张志毅
张作启
张作启
章 青
章 青
赵红平
赵红平
赵建福
赵建福
赵军华
赵军华
赵丽滨
赵丽滨
赵 宁
赵 宁
赵晓鹏
赵晓鹏
赵亚溥
赵亚溥
郑 宏
郑 宏
郑 强
郑 强
郑 跃
郑 跃
仲峰泉
仲峰泉
周焕林
周焕林
周济福
周济福
周 强
周 强
周萧明
周萧明
周绪红
周绪红
周又和
周益春
周益春
朱其志
祝长生
祝长生
庄 茁
庄 茁
左建平
老师
组织委员会(主 席)
杨 宾(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李和章(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陈 杰(北京理工大学)
陈 杰
汤亚南(中国力学学会)
教授
组织委员会(秘书长)
汪本聪(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杨亚政(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陈 杰(中国力学学会)
组织委员会 副主席
组织委员会(委 员)
胡更开
教授
陈鹏万
教授
姜 澜
教授
庞思平
教授
刘景胜
教授
王 鲁
教授
王 成
教授
肖 雄
教授
董兆波
教授
王 征
教授
王佳楠
教授
刘海燕
教授
李锋博
教授
梁 军
教授
陈少华
教授
张 鹏
教授
陈维毅
老师
黄风雷
老师
刘 桦
老师
刘青泉
老师
王 彪
老师
徐 鉴
老师
叶友达
老师
于起峰
老师
詹世革
老师
郭 亮
刘俊丽
刘 洋
周冬冬
请选择页面